★邏輯思考認證-合作推廣單位(地區認證中心)★台北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南華大學、高雄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屏東大學...          ★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全國場次          ★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台中場團體獎第一名:衛道中學、第二名:台中二中、第三名:台中一中、台中高工          第一屆★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團體獎第一名:瑞祥高中、第二名:道明中學、第三名:黎明高中         
< 回到文章新知頁面

學用合一:教師應有之企業認知

面對台灣之人才危機

台灣長久一來,

一直引以為傲之高教育水平,

如今被職場低工作價值之現象當頭棒喝。

1994年開始至今超過20年的教改,

貶過於褒。

其間教育部長折損率更是高到令人咋舌,

政府長期以來

一方面以抵禦外侮之精神限制人才輸入,

另一方面

卻又以窮則變的精神經常改弦更張來修正教育政策。

至今除了無法明確提出有效之成果證明之外,

唯一可喜的是,

政黨輪替帶來了人民改變的希望。

本人有幸長期協助企業培訓員工思考相關職能,

亦在學校擔任講師及課程審查委員等之經驗,

因而得以看出部分學用之間的落差,

在此針對學用合一,

提出個人淺見


企業缺可用人才

我先將企業特質簡略二分,

一是求新求變,著重思考其長期競爭力。

一是穩定發展,著重效率及短期獲利率。


不言可喻,前者極為罕見,

後者自然與家族企業&製造相關產業,

(包含部分科技業)較有關聯。

我將重點至於後者,

因為其佔比高,

又難以短期改變,

確任用了我們大部分的年輕人


一向以來,學校方面認為學生畢業後

企業會培訓其成為可用之才

殊不知,企業因為經歷全球長期之衰退,

及市場之丕變而獲利下滑(自身難保),

期待找到具即戰力之畢業生,

亦不可能允許長期培育&高額訓練費用。

這也就是為何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公司

可以成為全球執牛耳之公司。

連實習生薪資(含津貼)都可以達到20-30萬/月之間,

因為他們知道HR(人力資源)的選育用留之因果關係。

找到適合之人才(就算成本高),

一確保即戰力(縮短培育時程),

二確保投報率(提升工作價值)。


這些被挖腳的人才,

不但積極學習,更是急於表現,

速度之快、身段之軟,

自然快速融入、有效產出,

造就了自己也維繫其企業於不敗之地。


如此一來一往,

越不重視人才的國家/企業/學校,

便越找不到好的人才。

即便運氣好找到上述人才(俗擱大碗),

若非一起沉淪,

就是琵琶別抱,

因已決定,果必註定


與其唾棄不忠不義之人才外流現象,

我們是否該自問

這是一個適合人才培育的土壤嗎?

您的小孩若有天分又有想法,

您會執意拉住他來防老嗎?

學校教育

我在企業授課時,因為長期看到被動(passive)學習之常態

常會在深入主題前提出一個心理學之現象(group dynamic),

通常學員大多會驚醒&認同

而開始省思(雖然省思不代表醒獅)

從你上課/聽演講時選的位置,

大略可以預見你的未來的發展潛力。

一個經常選擇隨時方便離開、講者比較不會注意到你位置的人,

通常都沒有表達意願,

就算伸個懶腰不小心舉了手,

也不會有太多機會發言,

長此以往,

待在舒適區的因,決定了通往危險區的果。

習慣不表達

等於不用思考

等於沒有創新

等到須開口時

因為缺乏思考能力而吐不出有貢獻價值之象牙。

告訴大家幾個殘酷的事實,

此類員工佔至少80%以上,

有趣的是,根據觀察,前後志願大學畢業生具備這個同樣的問題。


我在國外工作/念書的經驗(包含第三世界),

想舉手發言是憲法允許

卻不保障有機會的權利

若你不想舉手發言,

正好,

一堆人苦於沒機會發言而頻頻舉手,

等著一受青睞、一吐為快,

請問

我們的員工這些負面習慣是何時開始的?

是誰造成的?是誰容許的?

據本人接觸的產官學界一致接近的答案,

甚至小學4年級生就已開始放棄學習,

隨之而來的學習反應就是:

不參與、不迴避、不挑戰

之3不政策


在此我提出一個具備藍海價值、快速突破此瓶頸的切入點,

就是即將進入職場之最後一個學習環境中

其中包含,技職學校、高等教育

追本溯源就是

改造教師

學生最崇拜的就是教師,

教師可以救你,教師也可害你。

讓學生願意勇於表達自我(self-expression),

應該是所有教學成果之關鍵指標,

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就極為重要。

企業訓練講師較著重學員互動,

期待影響其態度及行為(較忽略知識之嚴謹結構)。

學術界之教師較著重於教學內容,

期待建立其知識之基礎(較忽略人際之影響技能)。


當您打分數的權力被拿掉之後,還能在台上生存嗎

學校教師應有的教學能力中,

若提升此人際影響力,將會事半功倍。

不然為何補習班能夠唱作俱佳的名師,

吸引大多數學生而收入不斐,

企業講師若讓學員打瞌睡,勢將永不錄用。



我曾經在各場合請教教師們,

您上課沒有學生睡覺的請舉手?

您上課學生搶著舉手的請舉手?

教師最受人敬佩的部分就是誠實,

至今為止沒有任何教師舉過手!



在我對教師們授課時,

我豁然頓悟,

原來教師們自己便是不喜歡舉手挑戰的一個族群(少數例外)

請問一個不喜歡表達的父母親,

他的小孩卻表達無礙有可能嗎?

所以我在企業授課時,

問學員你就是那個例外小孩的請舉手,

現場的回應是面面相覷,ㄎㄎ微笑。


教師應多融入職場的工作情境

一般學用結合現象

太偏重單純的知識及技術面,

缺乏職場情境的結合,

以致於學生無法在學習的當下融會貫通。

其中的可能原因是因為

教師的歷練背景較單純,

再加上缺乏教學前的職場情境學習,

最終導致其教學設計上有所限制,

乃至於技職學校學生,

許多都無法於畢業後立即上線,

或在工作上缺乏提昇附加價值的思考能力。

對進入職場的學生而言,

其未來的職涯發展亦因此受到限制。


企業人才問題

最多能做的就是期待上幾堂能夠脫胎換骨的訓練課程

企業也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及心力去投資或培訓

此類需長期發展的能力

學校教育若無法及早培育學生技術創新的思考能力,

除了浪費學生思考孕育的契機

(一般認為在12歲至18歲之間)之外,

亦斷送了企業對思考人才來源的期待。

依個人在業界訓練思考課程的經驗,

企業員工普遍思考僵化,

被動的接受命令。

在會議中極盡所能地避免主動提問,

遇到主管挑戰的時候,

答非所問&不知所云的狀況比比皆是。

這也就難怪在企業的會議常常冗長而無結果,

這種主動表達自我甚至挑戰現況的溝通思維能力,


缺乏此能力的最主要原因

  • 在學生階段缺乏溝通、思考練習,甚至受到打壓。

  • 技術人才的事務導向特質(事實求是、不敢造次)。

  • 隨著年紀成長的事實,自覺到自身有所不足而更加不自信。

企業無常

那些只求技術本位的老闆,

或許喜歡如此聽命行事的技術人員。

但對於期望技術提升、求新求變的創新產業而言,

任用缺乏思考能力的技職學生,

頂多只能解燃眉之急,

未來卻成為人力資源中,

尾大不掉的無潛力資深員工,

此刻企業將走到進退兩難的狀況。

這就是台灣產業之所以,

許多都難逃接班斷層以及毛利下降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

教師無辜

在我與學校接觸創新學習的經驗中,

老師都很有興趣,確沒有志趣

判斷問題如下:

  1. 少子化造成校方高層追求〝亮點〞,失去焦點。

  2. 大部份教師都以招生求生存為主,根本無暇顧及教學更談不上創新。

  3. 大部分教師都很想改變,但仍是被動等上面的決定。

  4. 大部分學校都想創新,但因長期忽略而缺乏合格的教師團隊,導致裹足不前。

  5. 過去使用科技、翻轉、創新學習的經驗不完全有具體成效,造成了寒蟬效應。


會思考提問的老師=會思考提問的學生

(Inquiry-Based Education)

我曾經接觸過一些技職教育單位,

遇到非常有企業概念之主管,

請我依照過去為企業講師培育之經驗

為其規劃一套企業職能概念的學校師資培育計畫

在此以重點方式提出就教

藉此提出6步驟來建立教師的教學職能


需求→目標→診斷→訓練→發展→強化

  • 教師不應該去作太多與教學無關之事

  • 教師應被明確告知其所須之教學職能

  • 教師應該勇於面對自我之弱項求精進

  • 教師應脫離照書念稿之單向教學方式


給勞苦功高之教師們

您可以改變每一位學生之未來

您可以改變自己未來的每一天

因為

教師這份工作是神聖超然的

教師這份工作是沒有保障的


給擁有教育資源的大大們

為何台灣的諾貝爾獎得主

?沒有一個是在台灣獲得的?


當全球都在強化人才

  • 為何台灣的教學會讓人不思考(教師做了什麼)

  • 為何國外的教學會讓人愛思考(學生學了什麼)

  • 台灣不應只求教育之普及
    (學歷不等於學力,美國平均學歷遠低於台灣)

  • 台灣必須找出教育之主軸
    (學歷不等於思考,美國平均創意遠高於台灣)


此篇文章,

屬於個人之人才培育經驗,

無法顧及所有現象之周延度,

若有例外甚至更加周延的建議,

無限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