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考認證-合作推廣單位(地區認證中心)★台北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南華大學、高雄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屏東大學...          ★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全國場次          ★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台中場團體獎第一名:衛道中學、第二名:台中二中、第三名:台中一中、台中高工          第一屆★玩Game學邏輯-思考力競賽★團體獎第一名:瑞祥高中、第二名:道明中學、第三名:黎明高中         
< 回到文章新知頁面

學用落差

真的是..缺乏技術嗎?

我們在談企業缺乏人才的時候

通常都會把它歸咎於學用落差

但需要探討的問題是

落差指的是什麼?

是哪些關鍵因素造成這些落差?

解決落差需要什麼關鍵作為?


落差指的是什麼?

一般常聽見的是技術的落差,

但落差真的是技術為主嗎?

我們先來看,

學校教學若以技術導向會有什麼問題?

以我自己帶領部屬以及輔導企業20年來所見的問題

針對落差的觀察得到一些結論

首先我將落差概分為三個層次

(以三種代表性科系來說明)





1 該會不會(缺乏職場Honesty)

畢業的科系,所學的科目,不代表具備該項基礎知識&能力,

卻告訴應徵企業我合格畢業了


  • 英文系畢業

  • 拿出一堆英文檢定的成績證明,

    跟老外同事溝通時卻雞同鴨講!

    那之前去澳洲打工一年除了採蘋果之外,還學了什麼?


  • 企管系畢業

  • 應徵HR,不知道彼得杜拉克哪一年出生的沒關係,但職能是什麼都說不清楚。

    那企管系的學生,我們到底要讓他去企業應徵哪一個的工作?


  • 資工系畢業

  • 提出好幾個在學期間所做過的產品,剛好與公司的產品所需的能力接近。

    萬中選一進入公司之後,請其寫一個類似的產品,卻告訴主管當初的作品他只負責一個小部分,碰巧那小部分又不是核心的能力

    如願讀了一個時下最夯的科系,真的以為自己這麼搶手?


感想:

若連基礎知識都不具備,真不知道他們的老師為何可以讓他們畢業?

或許又是學校招生不足的後遺症,就不能怪教育部準備要關掉一些學校了!

2 學而無用(缺乏職場Readiness)

相關科系畢業,具備基礎知識&能力,不代表具備相關應用能力


  • 英文系畢業

  • 英文講的非常流利,

    請他email回答客戶的問題,

    卻文不對題,造成客戶誤會!


  • 企管系畢業

  • 知道什麼叫SWOT ,

    但不知道如何使用SWOT,

    更不用談如何將SWOT歸納成為策略所需的資訊!


  • 資工系畢業

  • 請其修改公司原有的程式,寫出來的程式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

    他的回答是,我又不是行銷部門的,怎會知道客戶要什麼!


感想:

賣力所學的知識,卻不能為企業所用,浪費這麼多年苦讀,

敬愛的老師,您真的都不在乎學生我進入職場後躲不掉的窘境?

3 一招半式(缺乏職場Sense)

學校畢業了,通過考試所需之必要能力
但從未了解企業的情境,就一腳踏入職場的叢林


  • 外文系畢業

  • 幾乎都缺乏Office能力,

    卻說他以為是來接待外賓等外語相關工作的。

    請你來上班又不是叫你來教英文的,

    不講英文的時候啥事都不能做?


  • 企管系畢業

  • 主管請他接員工訓練的職務,他拒絕,

    因為他認為他沒有學過教育訓練的相關知識,他是要來擔任儲備主管的工作。

    那企管系到底在教什麼?除了當老闆之外是要做什麼的?


  • 資工系畢業

  • 請她維護之前同事留下的程式,卻說這程式我沒學過,必須要依我學過的程式語言來重寫一遍。
    那公司豈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換程式語言?

    真的讓人不得不相信機器人可以取代工程師!


感想:

學校的使命除了提供知識之外,難道不能及時讓學生了解職場正確認知?至少讓他認清事實!
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難道學校教育廉價得只剩下一張文憑了?

不論你是否合格畢業,以上種種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技術/知識/學歷=不是關鍵

(台灣的知識水平全球領先,卻沒有一個人在本土拿到諾貝爾獎)


真實職場案例


案例一

曾經有一位應徵者來到一個公司,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技能檢定證明(至少20個以上)我們就問他,能否告訴我哪一個證書的能力可立即展現在工作上,他想了許久,很誠懇的說明,我都懂一些…,

這個話題就此打住


案例二

某知名企業HR主管抱怨,我們已經找來前三大志願研究所以上學歷的高材生,為什麼上台簡報不知所云、參與會議一言不發、跨國視訊被動挨打,

台灣的一流人才教育到底缺了什麼?

我們還能到哪裡去找人才?


真實學校案例


案例一

有一個職校學生,原本國中英文成績名列前茅,因為聯考成績不佳,

所以選擇了念職校,入學之後英文課考試前老師提供20個英文單字請大家熟記,他全力以赴英文滿分,數年過後他順利高分畢業了。到職場上用到英文的時候她才驚覺,她的英文能力大幅衰退,比他入學之前的能力還要差。


案例二

某國立大學英文考試,聽說考20分不用擔心,

因為老師最後都會讓每個人至少接近80分以上!

這個現象好像已經不是特例。

如果你的小孩進了這所國立大學,你要慶幸還是擔憂呢?

如此以往還有哪個老師會用心教學呢?

如此以往還有哪個學生會用心學習呢?


我們的教育生病了

造成

我們的老師生病了

造成

我們的學生生病了

造成

我們的人才消失了



我們或許可以同意職校的學生英文並不是他的關鍵能力

但有需要如共產社會一樣大鍋飯齊頭式平等嗎

職校生畢業真的英文能力不重要嗎

職校生畢業真的企業主只會看他的技術嗎

只重技術的學生他真的能把事情做好嗎

只重技術的學生他有機會升遷嗎

企業靠一群只重技術的學生很有競爭力嗎

其實,幾個簡單事實就可以看出端倪

為什麼有些技職生比較少有機會獲得日後的晉升機會呢

就算他很努力、很有天份,仍會比一般人的機會少得多

舉例來說,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

因為他進去的單位叫做現場、他第一份職務叫做操作員

職務不分貴賤,只是貢獻不同,導致發展不同

一開始的立足點就不平等,就算將來有機會

走的路也比別人坎坷和長久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

你的技術在初期很容易有快速貢獻

但當你越深入在技術領域的操作單位

就越沒有機會發揮技術之外的天賦&人際職能

久而久之這些才能也消失殆盡

一開始的成功,造就了你的成就感

也同時讓你失去了危機意識&戰鬥意識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

你被告知自己不是念書的料,所以要務實一點

於是你一頭專研技術,成為技術專家

但是你可能搞錯的是,不念書不代表可以不思考

不思考的技術,就是沒價值的技術

愛迪生有技術,愛迪生會思考



學用落差關鍵原因


1. 教學缺乏職場連結

招生掛帥的教育亂象

沒有學校會需要投入過多無短期亮點的資源


2. 老師缺乏職場理解

教育環境缺乏實務理念,過度強調產學合作數量

老師也粉無奈,只能造假應付


3. 學生缺乏學習動機

垂手可得的成績證明、學歷證照

沒有學生會需要主動提問、用腦唸書


回歸職場情境思考

  • 職場訓練實務看學用落差

  • 一般在職場中的訓練課程皆會擔心訓練的無效,

    因此都會強調訓練移轉(transfer)&成效追蹤(tracking)。

    一般而言,前者沒做後者就不用了。

    就我觀察,

    學生畢業後的學習運用成效,幾乎無人再作追蹤,

    或許是沒有後續學費的收入就不會有人在乎了!

    關於訓練移轉的部分,

    一般專業的企業訓練講師,

    在訓練規劃之前就必須要了解職場運用的情境及可能的障礙等需求分析

    (Need Assessment Program)

    所以訓練本身就必須跳脫知識&技術本位,

    而實際連結課後真實的狀況。

    若上述的步驟做好了,

    在課堂上就可以實際演練,

    學員才可以真實體會實際狀況及自己的能力落差,

    課後也才能依照每個人的落差進行一致性、有意義的追蹤(前後測)。


    要做到上述的幾個步驟,

    當然講師本身就必須要有訓練診斷&運用(實務)的能力。

    這道理很容易理解;

    例如教銷售談判的老師,

    若只知道談判流程的知識,

    講師自己卻無法透過談判來取得訂單,

    他的訓練課程絕對是無法瞞得過這一群業務戰將的!

    老師本身不瞭解職場,學生就會像汽車教練場出來一樣!


  • 職場專業素養看學用落差

  • 我們從小到大常聽到許多父母說,你什麼都不要管,只要把書念好就好了。

    問題是這些父母親似乎忽略了兩件事:

    1. 你的小孩真的這一輩子最適合唸書嗎?

    你不怕你的投資將血本無歸嗎?

    2. 你確定你的小孩讀完書之後進社會成家立業,

    真的什麼事都不用管就可以活得下去嗎?

    你不怕將來他把責任都推到你的身上嗎?


    教育理念=職場認知=生存機會

    當父母/老師的附加價值

    =你的小孩/學生

    在學期間就知道培養自己的附加價值

    一畢業就讓企業主看到他的附加價值


    畢竟現在已非農業時代

    一技在身、學歷掛帥

    保證不夠光宗耀祖

    知識技能變成必備

    要會做人、要會思考

    李開復先生認為,AlphaGo這類的「人工智慧」機器真正可能帶來的危機,不是奴役人類,而是讓人類喪失鬥志,無所事事。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預期 47% 的美國工作會被自動化取代。
    麥肯錫指出只有 21% 涉及決策、創意活動或管理的美國工作看來還算安全。


盡早開發你的腦袋

如此你的第一份工作單位、職務可能不同,

甚至薪資水平就會有可能因此而明顯提升。

就算沒獲得好的機會也有可能因為在學的自我培養而在同儕中脫穎而出

如果每一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能有如此的認知並受到如此的培育

我們的企業將因此而獲得較完整職能的新進員工

如此企業的產值甚至創新才有可能大幅躍進



最後要強調的是

技術本身沒問題

是過度技術本位出問題


我們從小都常聽說要左右腦平衡才能獲得大腦的均衡發展,

一個長期只注重考試所得到的知識、只注重技術熟練的學生,

完全忽略人文藝術的涵養,

你如何希望他未來嘔心瀝血的產品可以讓有血有肉的人類去欣賞?

雖然他自己也是人類,

但其實他已經是半機器人半人類了!

我們常說機器人再怎麼威脅人類的生存,

終究無法取代人類情感知覺的人性部分。

如果哪一天機器人可以取代人類這部分,



其實那是因為
人類自己過度依賴技術&方便性而停止思考

那也代表人類也該被奴役統治和滅絕了